top of page
搜尋


開戶開到整個銀河系都知道
Sioの重啟生活事記 在世界生活過的我,向來獨自處理大小事,來日本也以為開戶只是個小任務。 新來只能開郵局帳戶,還限定要最近住處的分行。我走去離家 900 米那間,萬無一失。怎料一出示住民票就被拒:「你要去系統指定那間。」我大力拉開手指在地圖上量度,瞪大雙眼示意兩間一樣近。他卻當我外星人,請我返地球。 第一次任務失敗。再多情理也沒用,規則才是唯一語言。 隔天我去了指定分行,把要講的日文全背熟。誰知講完一句就接不上。一開翻譯 App 就被打斷:「不接受不會日文的人,請用 App 申請。」我兩眼通紅,又不是要移民火星,幹嘛為難我? 第二次任務失敗。本以為誠意夠就行,但還是敵不過系統。 App 申請要等兩週,我不願等。只好請同事陪我去,二十分鐘就搞定。 第三次任務成功。銀河系都為我喝采,但心裡卻不是味兒。 開戶本就該自己完成,畢竟我在英美法泰柬等地都開過。但其他國家的人,至少會看翻譯一眼。 我早知道,來日本要從頭來過。但直至三訪銀行,才真正明白什麼是「由零開始」。 不只學習語言、適應環境,而是整個人都要 reset:忘記自以為有用的能力,別以為靠經驗

Sio
10月1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外國人在日本租屋須知
Sioの日本生活指南 雖然我在房產公司工作,最初找房時卻和其他外國人一樣,也曾被房東直接拒絕。在日本租房,確實不是有錢就可以。 房東猶豫是擔心外國人: 1️⃣不懂日文,有事無法處理 2️⃣文化差異,不守規矩影響鄰居 3️⃣信用問題,擔心租金拖欠 4️⃣提前解約,突然離開日本 5️⃣缺乏保證人,覺得外國人很麻煩 最折衷是選擇由外國人經營的房仲。他們熟悉外國人痛點,懂與房東溝通,有更多接受外國人的房源,並提供保證公司、合同翻譯。傳統日本公司安排看房往往等兩三天,外國人房仲則有機會即日成行,彈性較高。 🔎GaijinPot Apartments / Realestate.co.jp 房源全都接受外國人,有英文支援,但房源較少,價錢偏高。 🔎 FB / IG / Tiktok /小紅書 etc 以你的語言搜尋,找出說同一語言的房仲。 🔎SUUMO / Homes / CHINTAI / at home 大型租盤網站,房源全面,但全以日文對應。 租房流程: 1️⃣ 申請(同時申請保證公司) 2️⃣ 審核(3–7 日) 3️⃣ 簽

Sio
10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45歲從頭來過 無懼最後一搏
Sioの40+另一人生 十年前,獨自遊歷半個地球後,我成了旅遊作家。35歲,一窮二白,該是最後一搏。我傾力經營社交平台,但演算法像黑洞,掏空了旅行的意義,心累到討厭寫作,停更所有帳號。 幸運地,遇上帶我走進國際房產的夥伴,一起開創業務。38歲,人到中年,這次真是最後一搏。我奮力拼出亮眼業績,踏實又快樂。可惜疫情來襲,拍檔滯留日本,我困在澳門,跟所有人在小城裡假裝安樂。 疫後回望,世界已超前幾圈,更驚覺自己荒廢了整整三年:公司停擺、愛情失焦、技能退步,人生原地打轉。焦慮急升,業績大跌,我跌進死循環,不想再做銷售。 但我已43歲了,不可能打工,回不去創作,沒有翻盤的機會,不會再有最後一搏! 偏偏此時,拍檔一句「來日本吧」,當下心想就是不。我什麼都沒了,夢想熱血目標全都沒了,怎可能從頭來過? 可是留在原地,才是徹底的輸。既已一無所有,也就無可再失。於是,我把所有恐懼塞進行李箱,飛到大阪。 自信不會是喊回來的,是要靠生活慢慢養回來的。唯有在日本從零開始認真過日子,才會一天一點拾回自信心。 於是我再次執筆,記錄45歲重新做人。從忐忑、掙扎、到釋懷,每

Sio
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聽不聽懂 SOP仍繼續
Sioの日本人心觀察 有次搭地鐵,IC卡出問題,我只好問站員。他點點頭,禮貌十足,很快地說了大串日文。我當然聽不懂,問他英文可以嗎?Google 可以嗎?我看著他,他看着我,然後更快地說更大串日文。當時趕時間,心裡很焦急,拼命用語氣手勢去溝通。但他像機械人一樣,又重複地說了大串日文。我即火起,心想:根本在玩我!明知我不懂還繼續說!難道以為我會自動開竅? 這種機械人式回應,日本隨處可見。開帳戶、領包裹、辦會籍⋯⋯不管我多無助,對方都照樣劈哩啪啦地講。 直到遇到田中老師,我才第一次聽得懂日本人說話。她用字簡、語速慢、還用手比劃。原來她學過中文,也在中國住過。 自此我明白,日本人其實沒有「第二思路」。從小沒有第二語言,不懂轉位思考。不是沒有同理心,而是從未試過聽不明、講不出,根本不知道可以放慢語速、換過詞語、加上動作去溝通。 在日本人的世界,只要照規則說完,就是「正確」。即使你聽不懂,也不會為你停下或調整。語言不求「溝通」,只服從「制度」。只要SOP照常運作,問題就不算問題。 反觀,學過外語的人都知道,對方聽不懂時,就要簡化語句、轉換

Sio
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接起電話 要怪獸閉嘴
Sioの重啟生活事記 剛來日本時,最怕接電話,對方劈哩啪啦的日文就像怪獸撲過來。只懂五十音的我,每次來電就心跳加快、大腦停頓、雙眼反白。 有次電話響,我急急說了「もしもし」後,把聽筒塞給朋友。原來美睫店打來確認,我請他代說想改款式。以為很快結束,怎料對方講了十幾分鐘才願掛線。他笑說日本人就是愛重複,但我很不好意思。 我不想再麻煩朋友,卻實在說不來,只好背熟一句日文:「不好意思,我不會日文,會請朋友再打給你。」至少接電話不會太慌。 果然美容院又來電,我預先背好那句才接,怎料一接又卡住:「友達⋯電話⋯します。」雖然結巴,意思總算講到。 我很希望有天能打電話處理日常大小事。雖然每週三課日文,但學習緩慢,似乎遙不可及。 某天接到陌生電話,雖沒預約什麼,我還是自然地接了。對方說:「北区日本語教室です。今、空きが出ました。」他講得很快,我聽不懂:「可以說英文嗎?」他說不行,我說:「可以慢慢講嗎?」他就逐字說:「北区⋯日本語教室⋯現在有位⋯」原來是語言學校通知我有位,我立刻確認時間與地點。 掛線後才驚覺,自己毫不猶豫接了電話,還用日文完成整個通話!幸

Sio
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我在日本學日文的方法
Sioの日本生活指南 我不打算考試,一心只想練聽力及口語。經過幾個月的努力,自學文法到N4,可以簡單表達。以下是我學習的方式,看看哪個適合你! 1️⃣ 免費社區日文課 每區的社區中心都有免費課,通常每週一堂,由退休義工授課。我在阿倍野區、西區、北區都有課,內容因老師而異,會練文法、或聊天、或作文。 🔎 打電話報名,有位就能上,無位等候補 2️⃣ 語言交換活動 大阪的語言交換很盛行,語言配對(日英、日中、日西等)多樣,一般2小時,費用500-1000日圓。有些活動不錯,但也遇過在酒吧辦的,吵到聽不到人話,同檯的只為來把妹。總結是日文起碼達中級,參加這類活動才有實質交流。 🔎 Meetup app 搜尋Language Exchange 3️⃣ 私人老師 最有效的練習方式肯定是私人課。我有位面授老師,是附近的老街坊,優惠價每小時¥1500;另外我也有網上老師。 🔎網上老師app iTalki 我暫時只用這個,因為最便宜,平均每小時¥2000 Preply 貴一點點,偏向有系統課程 Verbling 師資最專業,平均¥4000,適合想考試

Sio
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我沒有朋友 只是 還沒遇上同頻的人
Sioの40+另一人生 年輕時,我像有種社交超能力,一句 Hello就能交到好朋友。一起抱著哭唱KTV、連夜趕專案、為夢想拼搏,陪伴彼此走過高低起伏。可惜人越大,超能力漸漸失靈。 初到日本,除了同事,私下沒半個朋友。我渴望建立朋友圈,不斷參加交友活動,比上班還要勤奮。 但越努力融入,越覺格格不入。重複的自我介紹、空洞的閒聊、喧鬧中的非母語對話,都讓我難以投入。對方嘴唇在動,我的思緒早飄到外太空。但看著別人輕鬆交換Line約出去,開始懷疑:難道我太難接近?年紀太大?不夠漂亮?為什麼沒人約我⋯ 我感到好失敗,更怕櫻花季、お盆、花火祭等大日子要一個人過,我害怕寂寞。 越怕被忽略,越對自己執著。我像上癮般參加更多活動。但每次回家,看著路上說笑的人群,感到整個人被抽空。 我為了不寂寞而社交,結果社交讓我更寂寞。 我真的累了,打算暫停一切。偏偏在「最後一次」活動時遇上了她。本沒期待,卻一來一往聊個不停 - 從社會制度、世界價值、人生方向,到平時不會輕易說出口的掙扎。她都耐心接住,真誠回應。 那一刻終於明白,不是沒人願意跟我做朋友,而是一直沒遇上同頻的

Sio
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戴上面具 還是真實的自己
Sioの日本人心觀察 在大阪常參加交友活動,總會遇上面善的人,但未算熟絡。有次,一位日本女生突然跑過來,像多年未見好友,幾乎抱住我:「好開心又見到你!結束後一起去KTV吧!」熱情得令我受寵若驚,因為之前幾乎沒說過話。不過也挺開心,期待認識新朋友。 活動後,她正圍在另一群人中。我走過去時,她看了我一眼,但眼神像完全不認識,隨即繼續談笑風生,彷彿從未約過我。 那一刻我很錯愕,怎能短短一小時變成兩個人?還是一開始就認錯我?愈想愈困惑,到底熱情是真,冷淡是真,還都只是場戲? 日本文化有「建前」與「本音」 - 表面客氣是建前;內心感受是本音。長年訓練出極致角色切換。 在職場,面對上司或客人,每天掛上笑容、敬語鞠躬、情緒絕不外露。下班後,在居酒屋喝醉叫囂、粗魯拍桌、宣洩整天壓抑。白天黑夜,判若兩人,來回切換兩個自己。 其實,那個日本女生,也未必是虛偽。可能在劇本裡,熱情角色只屬那場戲,從未寫進下一幕。感情是真的,但只屬當下瞬間。場景一轉,角色一退,情緒一收,大家輕鬆離場,投入下個角色。但切換太頻,有時連自己也會混淆當下飾演的是誰。若有天我也如此頻繁切換,

Sio
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打敗病毒 挑戰診所 成功Level Up!
Sioの重啟生活事記 有天起床,喉嚨很乾,心想吃幾顆喉糖會沒事。誰知隔天還沒好,就買了成藥。怎料第三天更痛,並開始發冷,整天倒在床。第四天更迷迷糊糊,病毒在體內開狂歡派對。 但我從沒想過看醫生,因為極度害怕電話預約。到底怎開口?聽不懂怎辦?很多診所也不接受不會日文的外國人,加上現場填表、解釋病情、回答醫生⋯ 我N5都不夠,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。 直到第五天,實在撐不下,怕再拖會出事。硬著頭皮以破爛日文打電話:「想預約…喉嚨痛…」護士竟聽懂:「12點xx有空」。什麼?12點幾?我反覆確認才終於抓到:「12:45」。那一刻,像在語言遊戲裡打贏了Level 1的第一個Boss。 到診所後,護士問:「日文可以嗎?」我心一沉,馬上祈禱:請不要趕我走。幸好還是被帶進診室,醫生非常友善,配合翻譯機和肢體語言,慢慢問:「幾天了?有咳嗎?有發燒嗎?」我竟聽懂八九成,意外地順利。心想:原來Level 2的Boss也不是什麼怪獸。 回家後,整個人精神起來。並不是藥力見效,而是移居成就解鎖 - 全靠自己完成了用日文看醫生,充滿了Level Up的成就感!...

Sio
8月2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如何移居日本?給你介紹7種最常見的簽證方式
Sioの日本生活指南 我是通過工作簽證來日本,大部分人首批只有1年,我卻有3年,同事們都很驚訝。年期越長,代表入管對你穩定性的信任越高,日後續簽或申請永住也順利得多。但我總覺得,這是上天用心的安排,給我更多的時間,去寫屬於我與日本的故事。 如你也想移居日本,不妨看看以下簽證,是否有一款適合你? 1)學生簽證 包括大學、專門學校、日本語學校等,通常批1至4年,畢業後需轉以下簽證才符合永住/入籍條件。 2)工作簽證* 主要是白領、教師、研究、護理等工種,大多需學歷或經驗。 3)經營管理簽證* 開公司經營業務,需有一定資金,每年收益足以支持公司營運及申請家庭的生活,方可得續簽。 *一般初批 1 年,穩定後 3 年、 5 年。連住 10 年可申永住 /5 年入籍。 4)配偶簽證 與日籍或永住者結婚滿3年、住滿1年,可申永住/入籍。 5)高度人才簽證 分學術研究、專業技術、經營管理三類。按學歷、年收、年資計分。批3年或5年,持滿1-3年可申永住,5年入籍。 6)J-Skip( 特別高度人材簽證 ) 碩士+3年經驗/學士+5年經驗,或年收2000萬円以

Sio
7月3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中年的浪漫 是精心的計算
Sioの40+另一人生 30多歲時,我背着背包,踏上一趟沒有時限、沒有路線、沒有終站的旅程。曾烈日下坐舢舨深入亞馬遜,從天空之鏡穿越極地邊境,無論迷路還是重感冒,都覺得人生是一齣浪漫的電影。 轉眼十年過去,我已不再流浪,體力大不如前。長途機會頸椎痛,Jet lag 三天才回魂。行李箱全是維他命和肩頸貼。這幾年小毛病接連冒出,每看報告都像在揭彩票。青春不再,但我還未準備好面對中年。 上月世博走了十小時,隔天膝蓋痛到走不動。醫生說可能是退化,當下如晴天霹靂:「我才40多歲!難道再不能上山下海?瀟灑人生就此結束?」幸好X光片說只是勞損。那晚我卻徹夜難眠,一直以為還有時間,原來倒數早已開始。 人常說年紀只是數字,隨時都可做喜歡的事。的確正能量,但我不太認同。80歲坐通宵火車不是冒險,是高風險;60歲睡青旅,翌日要做物理治療。 更大的挑戰,是責任和顧慮。有了家庭怎能裸辭,沒工作也要送孩子,沒孩子也想陪父母,人生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。當你不只為自己而活,出走代價早已不止一張機票。 年少的浪漫,是青春換自由。 中年的浪漫,是精心的計算,...

Sio
7月3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脫光光走進溫泉 安靜地做群體的一員
Sioの日本人心觀察 在日本泡溫泉要脫光光,未去之前我一直擔心尷尬。但真正第一次去時,竟然來不及尷尬。眼前一切無比陌生,眼睛忙得很:原來要洗頭沖身、紮起頭髮、大毛巾放外面、小毛巾放頭上、紋身要遮⋯⋯我一直偷看別人,緊張地模仿每個步驟,小心翼翼走進溫泉。 一浸下去,灼灼熱感包圍全身,身體與靈魂同步放鬆。煙霧中只聽見流水聲,整個世界也安靜下來。原來,溫泉竟這麼治癒。自此愛上,幾乎每週都去。 後來發現,日本人從嬰兒開始,就習慣與家人、同學、陌生人赤裸共處,難怪這個社會的集體意識如此強烈。 之後再去溫泉,也不覺得尷尬了。大家都自然自在,我既不例外,也不特別,根本不被注視。我跟大家一樣,安靜地做群體中的一員。 在溫泉這個原始場域,日本人從小學會在最脆弱狀態下與所有人和睦共處。長年訓練出一種默契:社會的安穩永遠比個人感受重要。 「不要做突出的那一個」,是一種默契。 從身體同步,到思想同步,最後是整個社會的同步。 每個人,都安靜地做群體的一員。 最記得有次,一位遊客穿泳衣入溫泉,全場目光聚焦,最後被請出去脫衣。那刻我更確定,對與錯沒有絕對,只看當下是否被接

Sio
7月1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只想做個睫毛 卻跌進了第四度黑洞
Sioの重啟生活事記 我原本去天王寺的美睫店,從不介意用 Google Translate,但效果一般,後來改去難波的店。第一次做完立刻愛上,決定以後固定在這裡。 沒想到,第二次再去,就跌進第四度黑洞。 美睫師一開口就是飛快的日文,我當然聽不懂,照舊拿出手機翻譯。她卻連看都沒看,繼續自說自話。我感到很無助,用破碎的日文拜託她看看我的手機,可惜她無動於衷。 我看著她的嘴一開一合,聲音像是來自第四道空間,我正要靈魂出竅,她突然停下來,很慢很清楚地說:「不會日文的話,下次請不要再來了。」 我聽懂了,馬上醒了,也呆住了。 因為不會日文,我被取消了存在資格。那一刻,萬分委屈湧上心頭,整個宇宙把我推開。諷刺的是,我明明會六種語言,但在這裡卻毫無價值。 回家後,那句話在我腦中不斷重播。 我知道,她不是壞人,只是有自己的界線。日本很多店會拒絕外國人,並不是討厭,而是怕溝通、怕出錯,所以乾脆不做,就不用承擔後果。她沒有義務配合我,也不必理解我這個外國人。 有人說,日本作為旅遊大國,應該更語言友善。可我看來,是這個世界愛日本,遠多過日本願意理解世界。 .

Sio
7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外國人初到日本的死循環
Sioの日本生活指南 有個聞風喪膽的都市傳說,幾乎所有準備來日本的外國人都聽過,聽完都忍不住冒汗😰 「就是開銀行要電話和住民票, 但住民票要先有住址, 但租屋要有電話和銀行, 但電話要有銀行才辦到。」 我還沒來日本前,網上到處都是關於這個死循環的崩潰故事,當時真的很擔心自己該怎麼辦。 來了之後才發現,其實有幾招可以破解。我也順利安頓下來,這些貼士一定要收好! 招式1 住 share house / airbnb 長租前,可用短租地址登記住民票,日後再改為正式住址。 TIPS:不是所有短租都能登記,預訂前記得確認。 招式2 開郵局銀行帳戶 未住滿半年別想開大銀行,先開「ゆうちょ銀行」最穩妥,之後再升級也不遲。 TIPS:不懂日文可能被拒,建議用官方 App 線上申請,約兩週完成。 招式3 買預付 SIM 卡 沒銀行帳戶很難申請電信合約。最簡單方式是到 Bic Camera 或 Yodobashi 買預付卡,免綁約、免驗證。 TIPS:部分預付卡僅提供上網,無語音或簡訊功能,購買前請確認。 Sio 人在大阪,重啟另一人生,以多元視角走進日本的

Sio
7月5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我從來不愛日本 卻在這裡重拾人生的意義
Sioの40+另一人生 我從來沒有一個日本夢,不愛動漫、不聽J-Pop、不曾幻想住進日式戶建,對上追看的日劇,已經是《東京愛的故事》。所以兩年前還在澳門時,當得到日本工作的機會,我的第一反應是:不要了⋯ 雖然我曾在南北美與歐洲居住過,試過反覆從頭開始,但那些地方我都抱有熱情,帶著憧憬學語言、過生活。我熱愛英式幽默、法式傲慢、阿根廷帥哥、西班牙的海、加拿大的雪。但日本,卻沒有令我心心眼的地方。 我知道什麼叫真正生活:能照顧自己,不靠別人去看病、辦銀行、做美睫。但對日本沒有熱情,難以學習日文。所以一直說服自己:還是不好了⋯ 然而那一年,我在澳門的生活更是徹底崩潰。自己做了個小手術、家人病重要治療、陪伴18年的兩隻貓走了、那個我用盡勇氣飛越太平洋去愛的人,也離開了。我情緒崩潰,曾消失的抑鬱症狀再度出現,流了一缸眼淚,一整個月不想說話。 直到有天洗頭,手指纏著幾百根髮絲。望著鏡子,才發現頭髮已經掉了一半。那一刻,我知道:到谷底了,不能再沉下去了。因為底下就是無底深淵。 我必須振作,重啟生活。 我要離開原地,去日本。 其實我心裡清楚,真正抗拒的從來不是

Sio
6月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原來 垃圾是責任 為擁有負責任
Sioの日本人心觀察 曾經一個背包遊歷半個地球的我,以為自己早已脫離物質束縛。直到搬來日本,才驚覺曾擁有一整間屋的物欲。 澳門的房子要出租,我得清空住了多年的三房單位。才發現囤積了滿屋雜物,浪費得嚇人。我狠心把沒用過的相機、未開封的廚具、重複又沒穿過的衣服全送人或丟掉。最終,只拖着一個行李箱,飛往日本。 到大阪,我住進一間20平方米的小公寓。任何新物件都會阻礙活動,每次購物必須特別謹慎。 記得那套枱椅,我坐了又起、摺了又開,猶豫一星期才決定。連垃圾桶也量了幾次尺寸。最誇張是想買塊新的浴墊,我拿在手上反覆問自己是否吸水易乾,最後還是放回原處,因為舊的還沒壞。 最初,是空間的限制。 其實最麻煩,是丟棄這回事。 買東西不只「擁有」,還需「承擔」。 在日本,丟垃圾並不容易。大型垃圾更要預約、買貼紙、搬到指定地點。我不懂日文,更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所以每次想買東西,我都會想:將來要丟的話,我承擔得起嗎? 日本人從小被訓練將垃圾細分:可燃、不可燃、資源、塑膠、紙類,連瓶蓋和瓶身都不能混在一起。垃圾不是「丟掉」,而是「處理」,更是一種社會責任。...

Sio
5月3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裸身危機之ロッカー開不到
Sioの重啟生活事記 因為我有長期頸椎病痛,搬來日本後保持每週游泳2-3次。在日本,泳池像溫泉一樣,大家都在更衣室裡一起脫光光,把衣物鎖進置物櫃。 剛來時有一次,我游完泳、泡完熱湯、焗完桑拿,整個人超舒服地光著身子走回更衣室。我照常輸入密碼「1234」,結果完全打不開!心裡已在尖叫,懷疑是不是記錯,再試1234、4321、2314…… 怎麼轉都轉不開!重點是,我全身赤裸裸,手機鎖在裡面,又不會說日語,天啊,該怎麼辦?心裏瘋狂吶喊:x$&@::;()&@😫😭🫠 崩潰過後,冷靜下來,看見更衣室裡幾乎全是銀髮族,肯定不會英文。突然有位女生走進來,我立即衝過去,用身體語言求救:我說「ロッカー」(幸好跟英文 locker 發音一樣),雙手比了個大大的 X,再指著我的櫃子示意。她懂了,幫我打電話請工作人員來,救了我一命。 那一次讓我深刻明白:在日本,沒有語言,就沒有生活的主導權。 以前總以為,有 Google、有 App、有 AI,就能走遍世界;但當你沒有手機、沒有衣服、什麼都沒有的時候,才會明白: 真正的生活,是在你身心最脆弱時,也能保護自己,

Sio
5月2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外國人搬來日本生活首先必做的5件事(含注意事!!)
Sioの日本生活指南 1) 製作印章 印章在日本等同簽名,非常重要。 #注 我剛來時,朋友建議我做一個只有姓氏的印章,因為他已住了五年,我沒有問、只有信、就做了,但後來才發現其實可做全名,朋友只想幫我省錢⋯ 2) 辦理區役所手續 抵達後14天內要到區役所辦理:地址登記、印章登錄、健康保險、國民年金。 #注 一定要預整天時間,我第一次等了四小時還沒輪到,因為叫號不是安順序,永遠不知道還要等多久⋯ 3) 開電話 如沒有銀行,幾乎所有大型電信公司都不會讓你辦卡號。建議購買預付卡,或上網申請廉價SIM品牌:Rakuten Mobile、povo、LINEMO。 #注 下載以上 SIM 的 App 需將手機商店地區設為日本,而切換時需要日本號碼或信用卡,建議可暫借朋友的號碼收驗證碼⋯ 4) 開銀行 居住未滿六個月,大型銀行都不接受開戶。你的幾乎唯一選擇就是郵便銀行,而且只能去離你住家或公司最近的那一間辦理。 #注 如不會日文,職員很可能當場拒絕辦理。不過他們有提供網路申請App,可以在網上完成,但需等約兩週⋯ 5) 申請 My Number 卡...

Sio
5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我在日本的另一人生:由小小的印章開始
Sioの重啟生活事記 所有搬到日本居住的朋友,到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,不是辦手機、開銀行、找房子,而是先去做一個印有自己名字的印章。因為在日本,簽名不重要,印章更具法律效力,日常大小事,一切都需要蓋章認證。 我搬來大阪的第一天,就衝去了位於天王寺 Abeno Q’s Mall 前面的「平安堂」做印章,因為我的在留卡是用英文拼音,所以就做了一個寫有我姓氏NG的印章。(製作時間30分鐘,價格大約1000円。)而雖然印章只是兩個英文字,但日本的印章雕刻方式極之講究,每個印都是獨一無二! 第二天,我就到了區役所,去做印鑒登陸、地址登記,雖然呆了好幾小時才搞定,但拿到「印鑒登陸証」那一刻,我真的有點小感動,因為它好像在告訴我,我在日本的另一人生要正式開始! 說真的,我從來沒想過,自己會在流浪過半個地球、回流澳門、經歷疫情好幾年之後,竟然會來在這個我從未嚮往居住的地方,又再從頭開始重新生活,為我的 Another Life 寫下新一章節。 (後記:發現原來是可做全名,朋友只是想幫我省錢,但知道時已經太遲,因為已經在登記了。我欲哭無淚,因為印章會一直跟着我

Sio
5月1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葡籍澳門人 到葡國長住必須先做的幾件事
已經擁有葡國護照的澳門人,當然可以隨時到葡國生活,但如果是打算長期居住,到步之後有些登記手續是必須要首先申請辦理。

Sio
2月1日讀畢需時 1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