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上面具 還是真實的自己
- Sio

- 10月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10月19日
在大阪常參加交友活動,總會遇上面善的人,但未算熟絡。有次,一位日本女生突然跑過來,像多年未見好友,幾乎抱住我:「好開心又見到你!結束後一起去KTV吧!」熱情得令我受寵若驚,因為之前幾乎沒說過話。不過也挺開心,期待認識新朋友。

活動後,她正圍在另一群人中。我走過去時,她看了我一眼,但眼神像完全不認識,隨即繼續談笑風生,彷彿從未約過我。
那一刻我很錯愕,怎能短短一小時變成兩個人?還是一開始就認錯我?愈想愈困惑,到底熱情是真,冷淡是真,還都只是場戲?
日本文化有「建前」與「本音」 - 表面客氣是建前;內心感受是本音。長年訓練出極致角色切換。
在職場,面對上司或客人,每天掛上笑容、敬語鞠躬、情緒絕不外露。下班後,在居酒屋喝醉叫囂、粗魯拍桌、宣洩整天壓抑。白天黑夜,判若兩人,來回切換兩個自己。
其實,那個日本女生,也未必是虛偽。可能在劇本裡,熱情角色只屬那場戲,從未寫進下一幕。感情是真的,但只屬當下瞬間。場景一轉,角色一退,情緒一收,大家輕鬆離場,投入下個角色。但切換太頻,有時連自己也會混淆當下飾演的是誰。若有天我也如此頻繁切換,或許早已忘了哪個才是真正自己。
面具不只在日本限定,全球每天都在切換角色。我們從小面對父母、上司、朋友、伴侶,都在飾演不同版本的自己。難道會像對朋友那樣對父母說話?會把罵老闆的OS說出口?只是日本把切換練到極致,才那麼震撼。
或許,面具不等於虛偽,只是群體社會每天上映的妥協戲。每個場景,都需要不同的角色,不同的你。若拿捏得好,每個面具背後,依然是真實完整的自己。

Sio
人在大阪,重啟另一人生,以多元視角走進日本的人文與人心。曾居英國、法國、西班牙、加拿大、阿根廷。提供移民與房產服務,陪你開展第二人生。
WhatsApp / WeChat +853-62223891
從生活的瑣碎到人心的抉擇,Follow @anotherlifeclub,陪我一起打開日本的另一人生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