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
聽不聽懂 SOP仍繼續
Sioの日本人心觀察 有次搭地鐵,IC卡出問題,我只好問站員。他點點頭,禮貌十足,很快地說了大串日文。我當然聽不懂,問他英文可以嗎?Google 可以嗎?我看著他,他看着我,然後更快地說更大串日文。當時趕時間,心裡很焦急,拼命用語氣手勢去溝通。但他像機械人一樣,又重複地說了大串日文。我即火起,心想:根本在玩我!明知我不懂還繼續說!難道以為我會自動開竅? 這種機械人式回應,日本隨處可見。開帳戶、領包裹、辦會籍⋯⋯不管我多無助,對方都照樣劈哩啪啦地講。 直到遇到田中老師,我才第一次聽得懂日本人說話。她用字簡、語速慢、還用手比劃。原來她學過中文,也在中國住過。 自此我明白,日本人其實沒有「第二思路」。從小沒有第二語言,不懂轉位思考。不是沒有同理心,而是從未試過聽不明、講不出,根本不知道可以放慢語速、換過詞語、加上動作去溝通。 在日本人的世界,只要照規則說完,就是「正確」。即使你聽不懂,也不會為你停下或調整。語言不求「溝通」,只服從「制度」。只要SOP照常運作,問題就不算問題。 反觀,學過外語的人都知道,對方聽不懂時,就要簡化語句、轉換

Sio
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戴上面具 還是真實的自己
Sioの日本人心觀察 在大阪常參加交友活動,總會遇上面善的人,但未算熟絡。有次,一位日本女生突然跑過來,像多年未見好友,幾乎抱住我:「好開心又見到你!結束後一起去KTV吧!」熱情得令我受寵若驚,因為之前幾乎沒說過話。不過也挺開心,期待認識新朋友。 活動後,她正圍在另一群人中。我走過去時,她看了我一眼,但眼神像完全不認識,隨即繼續談笑風生,彷彿從未約過我。 那一刻我很錯愕,怎能短短一小時變成兩個人?還是一開始就認錯我?愈想愈困惑,到底熱情是真,冷淡是真,還都只是場戲? 日本文化有「建前」與「本音」 - 表面客氣是建前;內心感受是本音。長年訓練出極致角色切換。 在職場,面對上司或客人,每天掛上笑容、敬語鞠躬、情緒絕不外露。下班後,在居酒屋喝醉叫囂、粗魯拍桌、宣洩整天壓抑。白天黑夜,判若兩人,來回切換兩個自己。 其實,那個日本女生,也未必是虛偽。可能在劇本裡,熱情角色只屬那場戲,從未寫進下一幕。感情是真的,但只屬當下瞬間。場景一轉,角色一退,情緒一收,大家輕鬆離場,投入下個角色。但切換太頻,有時連自己也會混淆當下飾演的是誰。若有天我也如此頻繁切換,

Sio
10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脫光光走進溫泉 安靜地做群體的一員
Sioの日本人心觀察 在日本泡溫泉要脫光光,未去之前我一直擔心尷尬。但真正第一次去時,竟然來不及尷尬。眼前一切無比陌生,眼睛忙得很:原來要洗頭沖身、紮起頭髮、大毛巾放外面、小毛巾放頭上、紋身要遮⋯⋯我一直偷看別人,緊張地模仿每個步驟,小心翼翼走進溫泉。 一浸下去,灼灼熱感包圍全身,身體與靈魂同步放鬆。煙霧中只聽見流水聲,整個世界也安靜下來。原來,溫泉竟這麼治癒。自此愛上,幾乎每週都去。 後來發現,日本人從嬰兒開始,就習慣與家人、同學、陌生人赤裸共處,難怪這個社會的集體意識如此強烈。 之後再去溫泉,也不覺得尷尬了。大家都自然自在,我既不例外,也不特別,根本不被注視。我跟大家一樣,安靜地做群體中的一員。 在溫泉這個原始場域,日本人從小學會在最脆弱狀態下與所有人和睦共處。長年訓練出一種默契:社會的安穩永遠比個人感受重要。 「不要做突出的那一個」,是一種默契。 從身體同步,到思想同步,最後是整個社會的同步。 每個人,都安靜地做群體的一員。 最記得有次,一位遊客穿泳衣入溫泉,全場目光聚焦,最後被請出去脫衣。那刻我更確定,對與錯沒有絕對,只看當下是否被接

Sio
7月1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原來 垃圾是責任 為擁有負責任
Sioの日本人心觀察 曾經一個背包遊歷半個地球的我,以為自己早已脫離物質束縛。直到搬來日本,才驚覺曾擁有一整間屋的物欲。 澳門的房子要出租,我得清空住了多年的三房單位。才發現囤積了滿屋雜物,浪費得嚇人。我狠心把沒用過的相機、未開封的廚具、重複又沒穿過的衣服全送人或丟掉。最終,只拖着一個行李箱,飛往日本。 到大阪,我住進一間20平方米的小公寓。任何新物件都會阻礙活動,每次購物必須特別謹慎。 記得那套枱椅,我坐了又起、摺了又開,猶豫一星期才決定。連垃圾桶也量了幾次尺寸。最誇張是想買塊新的浴墊,我拿在手上反覆問自己是否吸水易乾,最後還是放回原處,因為舊的還沒壞。 最初,是空間的限制。 其實最麻煩,是丟棄這回事。 買東西不只「擁有」,還需「承擔」。 在日本,丟垃圾並不容易。大型垃圾更要預約、買貼紙、搬到指定地點。我不懂日文,更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所以每次想買東西,我都會想:將來要丟的話,我承擔得起嗎? 日本人從小被訓練將垃圾細分:可燃、不可燃、資源、塑膠、紙類,連瓶蓋和瓶身都不能混在一起。垃圾不是「丟掉」,而是「處理」,更是一種社會責任。...

Sio
5月3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