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原來 垃圾是責任 為擁有負責任

  • 作家相片: Sio
    Sio
  • 5月30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10月19日


曾經一個背包遊歷半個地球的我,以為自己早已脫離物質束縛。直到搬來日本,才驚覺曾擁有一整間屋的物欲。


澳門的房子要出租,我得清空住了多年的三房單位。才發現囤積了滿屋雜物,浪費得嚇人。我狠心把沒用過的相機、未開封的廚具、重複又沒穿過的衣服全送人或丟掉。最終,只拖着一個行李箱,飛往日本。


到大阪,我住進一間20平方米的小公寓。任何新物件都會阻礙活動,每次購物必須特別謹慎。


記得那套枱椅,我坐了又起、摺了又開,猶豫一星期才決定。連垃圾桶也量了幾次尺寸。最誇張是想買塊新的浴墊,我拿在手上反覆問自己是否吸水易乾,最後還是放回原處,因為舊的還沒壞。


最初,是空間的限制。

其實最麻煩,是丟棄這回事。

買東西不只「擁有」,還需「承擔」。


ree
ree
ree

在日本,丟垃圾並不容易。大型垃圾更要預約、買貼紙、搬到指定地點。我不懂日文,更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所以每次想買東西,我都會想:將來要丟的話,我承擔得起嗎?


日本人從小被訓練將垃圾細分:可燃、不可燃、資源、塑膠、紙類,連瓶蓋和瓶身都不能混在一起。垃圾不是「丟掉」,而是「處理」,更是一種社會責任。


這套制度令自律潛移默化,變成自發選擇。對物質的克制,也是被訓練出來的決定。不是沒有慾望,只是更懂得衡量代價。


因為想擁有,就要承擔責任。


但矛盾的是日本這個花花世界,四周充滿物質誘惑,最終選擇節儉還是浪費,就是在這裡生活的修行。


我從一個背包,變成一間屋,再回到一個行李箱,才明白真正需要的其實不多。


人,總是在隨時都能擁有的時候,忘記什麼才是需要;什麼都不放下,最後反而被擁有的東西困住。


擁有,不等於自由。真正的自由,是在你想買、想要、想得到的當下,仍能清醒地權衡慾望與需求。


ree

Sio

人在大阪,重啟另一人生,以多元視角走進日本的人文與人心。曾居英國、法國、西班牙、加拿大、阿根廷。提供移民與房產服務,陪你開展第二人生。


WhatsApp / WeChat +853-62223891


從生活的瑣碎到人心的抉擇,Follow @anotherlifeclub,陪我一起打開日本的另一人生。

WhatsApp

Line 

+853 6658 9042

+853 6222 3891

AnewLio

anothersio

WeChat

AnewLio

anothersio

​關注我們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bottom of page